回到主页

小暑湿气重易困人 你是“痰湿”还是“湿热”?

中医认为,此时“湿热交蒸”,极易诱发或加重痰湿体质与湿热体质人群的症状,调养尤为重要。

· 中医养生

当太阳到达黄经105度时,即为二十四节气中的“小暑”。

小暑期间,南方多雨,湿气弥漫,气温持续升高。天气特点为高温、高湿、闷热,常伴有雷阵雨或暴雨,人体容易出现乏力、食欲不振、心烦气躁等不适。中医认为,此时“湿热交蒸”,极易诱发或加重痰湿体质与湿热体质人群的症状,调养尤为重要。

broken image

中医讲“天人合一”,人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。小暑节气属“长夏”阶段,五行属“土”,脾为“土脏”,主运化。高温高湿之气最易困脾,使运化功能失调,湿气内生。若脾虚不能运湿,湿气滞留体内,便会导致身体沉重、倦怠乏力、舌苔厚腻等表现。

同时,湿为阴邪,易阻气机,兼热则化“湿热”,易使人烦躁、口苦、尿黄、大便黏滞,甚至引发湿疹、痤疮、痢疾等病。

痰湿与湿热体质的识别

在《黄帝内经》体质理论中,痰湿体质与湿热体质是两种常见的偏颇体质,在小暑时节尤其容易出现不适。

痰湿体质

broken image
  • 体形多偏胖或虚胖,四肢沉重;

  • 易出油、舌苔厚腻、口中黏腻;

  • 胸闷腹胀、易感疲倦、食欲不振;

  • 痰多、容易困倦、面色晦黄。

湿热体质

broken image
  • 面部易出油或生痘,皮肤油腻;

  • 口苦口干、尿黄、大便不畅;

  • 脾胃易积热、体味较重;

  • 情绪烦躁、易上火。

这两种体质皆与脾胃功能失调密切相关,小暑时节更要格外注意调养。

中医教你小暑清热祛湿一整夏

饮食清淡 健脾祛湿

小暑养生首重健脾祛湿。脾喜燥恶湿,饮食应以清淡、易消化为主,忌油腻、生冷、辛辣之品。

辨体施调 化痰清热

痰湿体质调养重点健脾化痰、利湿。建议日常饮食清淡、加强运动、艾灸可选择脾俞穴、中脘穴,药食同源可选荷叶、黄精、薏苡仁、莱菔子、鸡内金等。

痰湿体质;轻燕饮

湿热体质调养重点清热利湿、疏肝理气。避油腻辛辣、适当喝绿豆汤、金银花茶,药食同源可选蒲公英、淡竹叶、白扁豆、茯苓、鲜芦根、藿香等。

湿热体质;竹叶饮

起居有度 避湿护阳

小暑时节白昼长,阳气旺,宜早睡早起,以顺应阳气升发之势。中午炎热,建议适当午休,但不宜贪凉通风,更忌赤膊睡觉,以免湿邪乘虚而入。

出汗较多时要及时补水,避免贪饮冷饮,以防寒湿困脾。室内应通风防潮,尤其注意不要久居空调房,空调温度不宜过低,宜控制在26℃左右。

情志调养 清心宁神

小暑时节湿热扰心,人易烦躁、焦虑。应保持心情平和,可通过静坐冥想、散步、练习太极、八段锦等方式安定情志,养心护神。

小暑虽未至酷热之极,但湿热之邪已显,中医讲“未病先防”,调养贵在当下。顺应节气变化,结合体质特征,合理调整饮食与起居习惯,不仅能防患未然,也为迎接酷暑乃至秋冬储备更好的体力与健康基础。

broken image